三天后,中影给的1000万筹备资金到账,并和李秋棠正式签署《时间规划局》的合作协议。

    双方约定,《时间规划局》总投资1亿5千万,李秋棠导演、编剧费用570万,李秋棠需担保影片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0个月内开机拍摄。

    筹备资金到账后的第二天,李秋棠就和制片人还有黄健新老师飞去了韩国。

    李秋棠说片子都在他脑子里真不是吹牛比,他真的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效果。

    国内特效团队确实承担不起这部影片的特效任务,日本和美国的都太贵了,李秋棠只能找很有性价比的韩国人做。

    在韩国待了一周,签了DigitalIdea、Mofac&Alfred和DTI三家特效公司的合约,这三家也是国内剧组合作的比较多的韩国特效公司,对方公司甚至有专职的中文翻译。

    在特效上李秋棠没有小气,但要求三家公司的团队在一个月内开始工作,进行前期特效准备。

    这个要求很正常,很多剧组特效会做在前面。

    回国,李秋棠建组正式开始《时间规划局》的筹备工作。

    以前合作过的老班底还有不少人愿意跟他的组,这让李秋棠很感动。

    摄影指导他再次向曹顿发出邀请,虽说《时间规划局》都在他脑子里,但10个月内开机,时间上确实非常紧张,所以他还是选择跟自己合作过的摄影师一起拍。

    李秋棠知道曹顿能拍成什么样,曹顿也知道李秋棠要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曹顿这两年在业内出名了,很忙,本来没时间接《时间规划局》,但李秋棠说他准备租四台ALEXA数码摄影机,《时间规划局》会是华语电影圈甚至亚洲电影圈里第一部用这台摄影机拍的电影。

    然后曹顿就推了其他工作,屁颠屁颠来了。

    “机器呢?机器呢?”

    “你急啥?有机器我也不能带在身上啊。机器已经定了,过两礼拜就到。”出于成本考虑,《时间规划局》将舍弃胶片机,成为李秋棠第一部全数码拍摄的电影。

    4台ALEXA数码摄影机再搭配两台常用4K数码机将是李秋棠拍摄《时间规划局》的强力武器,制片组算了一下账,全数码拍摄会比胶片机节省两三百万费用,这还是在ALEXA摄影机租金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算出来的。

    “来,给你介绍一下。”李秋棠向曹顿介绍一人,“王勃学,我电影学院的小兄弟,《彗星来的那一夜》就是他给我拍的,给你跟焦。”

Baidu
map